第411章 漢中之戰

    漢中一地,地勢險要,夾在關中與川蜀之間,北依秦嶺,南屏巴山,中部是漢中盆地,漢末張魯得此地,得以割據稱雄近三十年。

    漢中之地,自古兵家必爭之地,無論北方政權想打巴蜀,還是巴蜀政權想出蜀北伐,都要先下漢中。

    蜀漢昭烈皇帝入蜀之後,第一件要事,就是出兵北上與曹瞞爭奪漢中,此後蜀漢丞相諸葛亮,大將軍姜維,皆以此地為根基,數次興兵北上,討伐魏晉。

    對於入蜀已有三載時間的大西政權來,無論是出蜀爭天下,還是偏安蜀中,漢中之地都是必得之地。

    大西軍從賀珍、孫守法手中接過漢中之後,與清軍大戰已經持續五月之久,兵馬錢糧損失慘重,而已漢中一地,顯然無法養的起十多萬大軍,許多物資都需要從蜀地走棧道運送過來。

    中原王朝打仗,有一句話,「兵馬未動,糧草先行」,這就預示着打仗對於中原王朝來,是一件成本極高的事情,而北方民族,牽着馬兒,帶上弓箭,就直接來了,對他們而言,幾乎不須要戰爭成本,一路上隨便搶,就能賺的盆滿缽滿,漢人的布匹,糧食,鐵鍋,金銀,對他們來都是寶貝,他們打仗只要不死,幾乎就是穩賺不賠。

    反觀漢人,即便擊敗了北方遊牧,也幾乎無利可圖,茫茫草原和大漠上,人家走就走,回就回,遊牧的東西漢人也看不上,漢人最看重的東西是土地,是能種出糧食的土地,但是一條長城已經將能種糧食的土地圈了進來。

    長城不僅是中原王朝抵禦遊牧襲擾的屏障,也是一條農耕與畜牧的分界線。

    中原王朝戰鬥成本高,遊牧戰鬥成本低,遊牧的戰鬥自然也更加強烈,這也是中原王朝始終要面對北方邊患的原因。

    唐詩有言,蜀道難,難於上青天,這一也不誇張,大西軍從蜀中運出糧食,將一斗米運到漢中,運送的人要吃掉四斗,時間一長,自然吃力起來。


    豪格兵分三路,主力走陳倉道,兩路偏師,一出斜谷,一齣子午谷,與大西軍激戰,大西軍雖然利用險要,抗住了清兵的攻擊,但是卻無法擊敗清兵。

    大西官制,繼承明朝,但設左右丞相,有不倫不類,這主要是大西軍打擊士紳的政策,得不到士人支持的原因。

    張獻忠的左丞相汪兆齡,是大西政權的二把手,張獻忠在四川施行的許多過激政策,多出於此人之手。

    士為四民之首,威望散佈鄉野,應該是朝廷拉攏之人,但汪兆齡卻建議張獻忠以科舉誆騙,將士人誘入城中軟禁,尋機殺害,使大西走了大順的後路,始終得不到士紳支持。

    漢中之戰打了幾個月,耗費無數錢糧,汪兆齡覺得無利可圖,便來勸張獻忠。陳倉道的西軍大營,扎在兩山之間,扼住清兵南下的要道,大帳里張獻忠負手而立,帳外親兵稟報道:「陛下,左丞相求見。」

    張獻忠微微皺眉,「讓他進來」

    汪兆齡得到允許,挑起帳簾,快步走進營帳,在張獻忠背後拜道:「微臣參見萬歲!」張獻忠轉過身來,擺擺手讓他起身,然後自己在坐下,才問道:「卿來尋朕有什麼要事,是不是蜀中的糧草到呢?」

    汪兆齡躬身一禮,道:「萬歲,臣實有一事相諫也!」

    「哦?」張獻忠背靠在座椅上,挑眉道:「有什麼事,你大可直。」

    「萬歲,這次進入漢中,我們之前並沒有什麼準備,眼下大軍在漢中苦戰數月,糧草匱乏,卻始終無法擊退清兵,這樣下去只能徒耗蜀中實力。」汪兆齡上前一步道:「臣以為,不如暫避清軍鋒芒,先棄了漢中,退回蜀地休整。以川蜀沃野千里,天府之國,其地可以耕,其人可以戰。萬歲只需再養銳二、三年,再以百萬帶甲出川,何難並驅中原耶?」

    張獻忠沉呤半響,搖頭道:「陝西系朕家鄉,古來建都,多在長安。俗雲秦強蜀富,朕欲得天下,漢中之地,乃必爭之地也!況而今北虜佔據北京,天下大勢,以經得了一大半了。南明那邊,王相公是個人物,但他根基太淺,崛起才兩三年時間,短時間不可能有什麼作為。現在這天下



  
相關:    驚天劍帝  妖龍古帝  九域劍帝  特戰之王  都市之兵王歸來  
搜"崇禎十七年秋"
360搜"崇禎十七年秋"
語言選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