舌尖上的神豪正文卷第481章逍遙自在許多城市都有城隍廟,但上海這裏,供奉的神靈不太一樣。它由金山神廟改建而來,保留了原先的捍海之神霍光,後殿則供奉着上海城隍神秦裕伯。1937年,民眾又將清代民族英雄陳化成入祀,形成「一廟三城隍」的格局,再加上閻王、觀音、財神、月老等各路神靈,一年到頭,宗教節目層出不窮。元旦的「燒頭香」,正月十五的燈會,二月二十一日的城隍誕辰,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出巡等等,全是沸反盈天的熱鬧活動。
趕廟會的人一多,自然有不少商人聚集於此,叫賣各種香燭經書、日常用品。吳淞、川沙、三林塘等地的廚師聞風而來,開起茶樓酒肆、餐廳麵館。小攤小販更是繁榮興旺,沿街叫賣,煎炒烹炸,硬是把一座神仙廟宇,熏成了煙火氣十足的小吃盛地。
這裏成了上海市民生活的中心。老人喜歡在湖心亭茶館喝茶、聽評彈,精打細算的主婦會來採購日用品。而對小孩而言,有零食的地方就是天堂——據民國名醫陳存仁回憶,一個銅元的百草梨膏糖、兩個銅元的酒釀圓子、四個銅元的麵條配上「又大又厚」的肉,是當時小孩對於老城隍廟最深刻的記憶。
在那段娛樂活動貧乏的年代,城隍廟就像一個本土的夢幻遊樂場,供應着廉價的熱量,浮華的享樂,和最世俗的城廂風情。
這樣熱鬧繁華的城隍廟,自然被外地人目為上海市井風貌的典型。哪怕在交通沒那麼發達的民國時期,這裏也少不了外地人——甚至外國人——的身影。1933年,樓適夷《城隍廟禮讚》中如是說:
四五十部黃包車,接連地由小東門長驅西進,車上坐的都是高鼻子,藍眼睛的西洋人,據說是外國來的什麼觀光團,往城隍廟去觀光的。外國人畢竟聰明些,他知道沿外灘一帶的高大的白石房子,霞飛路的綠燈紅樓,都只是上海的皮毛,要真正地認識上海的心臟,就得上城隍廟去。
八十多年後的今日,依然有許多洋人專程驅車前往城隍廟觀光。可惜時過境遷,如今的城隍廟,已成為一個將炸雞排、大蝦球和生煎包並肩售賣的景點,招牌一摘就能冒充任何地方的夜市。
天南海北的方言充斥耳畔,而僅存的上海口音,大多來自於不耐煩的服務員大媽。
提起城隍廟小吃,永遠繞不開這家店。上海人將有餡沒餡的統稱饅頭,而南翔饅頭店,賣的就是小籠饅頭,亦可簡稱「小籠」。
南翔饅頭店是一個階級社會的完美縮影,一棟三層樓,分為五個等級,門檻是赤裸裸的金錢。
一樓的蟹粉小籠22元12個,灌湯包15元,僅供外帶,遊客排着長隊買到小籠,只能站在窗口旁囫圇吃下——這對他們來說或許更好,畢竟乾癟咸腥的小籠和味精滿滿的灌湯包,實在經不起細嚼慢咽的品嘗。同時,巨型招牌和音色洪亮的喇叭,都在苦口婆心勸告遊客:樓上有堂食,樓上更好吃!
二樓的確有座位,只是人多時照樣要排到天荒地老,且只供應25元8個的蟹肉小籠。多花錢的結果是,皮子薄一些,並可以在肉餡里品嘗到少許湯汁和幾片碎蟹.
上到三樓,規矩更加複雜。右邊長興廳的最低消費是人均50,排隊比二樓短得多。你也不太需要擔心點不夠人均,一籠6隻的蟹黃小籠是55元,蟹黃灌湯包35元一隻。小籠雖然咸了些,但終於有了現蒸的熱度,和名實相符的「蟹黃」味道——並不驚艷,但還算及格。
左邊的鼎鑫廳人均低消80元,再往裏走,是人均低消150元的瑞鑫廳。後者裝修更精緻,服務更周到,甚至還有包房,但兩個廳的菜單是共享的。
其實奶油五香豆叫這個名字,並不是因為用了奶油。城隍廟的五香豆,是用蠶豆加鹽和各種香料燒煮而成,出鍋冷卻後,表面會泛起薄薄鹽霜,似是冰糖奶油,是以名之「冰糖奶油五香豆」,後來才簡稱「奶油五香豆」。可想而知,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