測試廣告1 郭英只是有限的幾次獨立作戰,更多的時候是在他人麾下聽命。文師閣 www.wenshige.com
說起這個人,他的運氣非常不錯,早早投奔了朱元璋,因為寧妃的關係,受到朱元璋諸多的恩寵。
可以說朱元璋對郭英的恩寵超過很多老兄弟,以至於受到許多詬病。
在李景隆召開會議室,郭英對朱棣的稱呼依然是燕王,不代表郭英心在朱棣那邊又或是其它什麼,僅僅是郭英為人謹慎而已。
這一次郭英受命前往救援耿炳文所部,講實話並不願意將大軍分散,分兵有違他謹慎的性格。
然而,誰讓李景隆不但是全軍統帥,並且還是當今皇帝的表兄弟呢?
「將軍,瓦濟河北岸一路被殲滅、一路潰散,新安三路兵馬一路潰散、兩路投降,蓉城一路兵馬遭到全殲。」
郭英本部在漕河的西南岸,距離真定還有比較遠的路程。
他們在得知有友軍遭到燕軍伏擊時,選擇了原地駐紮,後來其它幾路友軍一再遭到伏擊和襲擊,郭英還親自率領為數不多的馬軍前往救援,只是到之前不是友軍潰敗,便是燕軍早就走了。
這才多久啊?從出兵到六路兵馬完蛋,時間才過去十三天而已。
那麼,郭英的本部還有多少兵馬呢?滿打滿算不會超過四萬。
「曹國公誤我!」郭英喊了一嗓子,嘴巴直接就噴出了一大口帶着唾沫的血。
真真就是要親命了啊!
郭英還以為李景隆有多麼厲害,又是分兵七路進發,再是判斷哪裏能遭遇敵軍,嚴令要怎麼打,結果是一件事情都沒有猜對,他們又不能更改行軍路線,一下子葬送了六路的六萬大軍。
十三天沒有了六萬大軍,迅速到都能超過朱棣花半個月才將北平都司的兵馬收歸帳下了。
所以,哪怕郭英本部得以逃脫,撤回去之後李景隆難道會承認是自己的錯嗎?不可能的啊!
哪怕行軍路線以及接敵方案全是李景隆的主意,李景隆也不可能承擔起葬送六萬大軍的罪責,錯誤會落在郭英頭上,頂多就是讓李景隆向中樞朝廷承認識人不明的小錯而已。
郭英處在一種想暈又暈不過去的狀態,一雙眼睛迷離地看着部將的臉懟到自己面前,部將張嘴不斷在說着一些什麼,聲音聽來卻像是從遙遠天際傳來那般不真切。
這位部將在問,他們是趕緊回撤霸州,還是繼續向真定行軍。
他們所處的位置距離霸州約一百四十里,距離真定卻是兩百里以上,只是從軍報上看的話,後路已經有燕軍在逼上來,前方倒是暫時沒有發現燕軍,該怎麼抉擇呢?
緩過勁來的郭英用沙啞的聲線問道:「霸州大軍可有來援?」
燕軍同樣進行了分兵,他們在好幾個地方展開伏擊與包圍,沒道理霸州的朝廷大軍完全不知道。
然而,李景隆只知道新城方向的燕軍聲勢浩大地逼向霸州,看上去旌旗如林,尤其行軍時塵煙漫天,一時間不好判斷正在逼近的燕軍數量多少,只能得出一個相當多的結論。
從霸州出發前往刺探的朝廷偵騎和斥候,出去一百個能回去十個就算僥倖,回去的人不是匯報遭到燕軍偵騎和斥候的剿殺,便是說遠遠看去燕軍人多勢眾。
燕軍畢竟是大明邊牆幾個都司中比較精銳的一批,常年跟北元交戰下來,斥候戰肯定拿手,哪是常年在應天這種安全環境下駐紮的軍隊能比。
還有另外一點,朝廷這一次集結來的大軍,裏面超過六成是新兵,有老兵也是在南方長期駐紮,打那種大股人馬的陣戰還能依靠人多勢眾慢慢適應,打高烈度斥候戰一時間不適應是一種必然。
斥候戰打得多了,朝廷這邊沒有死的斥候會成長起來,開始之初的損失慘重算是一種適應過程,也是一種殘酷的大浪淘沙。這種事情邊牆一直都在發生,跟北上朝廷偵騎和斥候交戰的就是那麼一批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