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二十日,趙銘大軍佔據江華島後,派人返回江東,令陳明遇派遣一批工匠,以及調運一批糧食和軍械過來,並準備派遣船隻前來轉移人口,送往台灣屯田。
趙銘佔據江華島後,立時就有朝鮮人前來投靠。
長久以來,中華文明一直是世界的燈塔,令周邊小國瘋狂崇拜。
此時,大明雖說衰落,但是在不少朝鮮人心中,依然對大明充滿了崇拜,並視大明為維護天下正義的正統,屬於正義的一方。
在文化輸出之下,絕大多數朝鮮人,都以用漢字,習儒家經典為榮,並以自己高度漢化,而覺得自身高人一等,瞧不上周邊蠻族。
這就像西方文化輸出之下,不少接受西方思想毒害的人,覺得自身高人一等一樣。
此時的大明在軍事上,雖被人捶,但是在文化和思想輸出上,卻依舊是東亞霸主,十七世紀的美利堅,在朝鮮、日本、安南都有不少精明份子。
明軍奪下江華島,俘虜七八百朝鮮士卒,為首將領林慶之,得知自己被明軍俘虜,不驚反喜,將朝鮮的情況,倒豆子一般,毫無保留的告訴了趙銘。
趙銘進一步摸清了朝鮮的情況,漢城並沒有清軍駐防,只有七千多朝鮮軍隊駐守,由都元帥姜功諫統領。
七千朝鮮軍隊,自是不被趙銘放在眼裏,因此不待戰鬥結束,便派遣信使返回江東,直接通知陳明遇調船來運人。
清晨,一營步軍,一營騎兵,飽食一頓後,便沿着漢江河畔快速推進。
雖說趙銘不將朝鮮人放在眼裏,但還是騎兵四出,為大軍張目,以免陰溝翻船,折了一世英名。
堂堂趙大帥,要是被朝鮮人擊敗了,恐怕以後夠棒子們吹噓幾百年,趙銘可受不了這種恥辱,因此六千明軍,向漢城進軍途中,並不敢大意。
這時漢水岸邊,密密麻麻都是披甲抗槍的士卒,戰旗在江風中飄舞,騎兵在側翼奔馳,大軍浩浩蕩蕩,極為壯觀。
大纛旗之下,趙銘昂然坐於馬背之上,林慶之等投降的朝鮮人,正在向他介紹漢城內的情況。
趙銘認真的傾聽,從中獲取對他有用的消息。
雖說朝鮮一直心懷明朝,但是軟骨頭也是事實,他們終究還是考慮朝鮮和自生的利益多一些,對明朝並沒真正忠誠到可以為父母之邦赴死的地步。
當然這點大明境內的漢人也做不到,不過趙銘卻希望以後的朝鮮人,能過做到這一點。
因此,在攻下漢城,肅清朝鮮小朝廷內部的親清派後,趙銘並不會將權力完全交還給朝鮮王,而是要建立一個受他掌控的朝鮮政權。
這便需要趙銘多了解朝鮮內部的情況,看看有哪些精中份子能夠提拔。
這時,趙銘聽林慶之說着,發現朝鮮內部精中份子還真不少,而朝鮮王親明,便也容易理解,除了當初明朝救過朝鮮之外,便是朝鮮王恐懼滿清,擔心被滿清吞併,或者徹底淪為傀儡,所以有意識的扶持義理派,利用朝鮮人普遍親明,來對抗親清派。
「報!」一騎飛馳而來。
趙銘正了解着朝鮮的情況,一名哨騎逆着隊伍,疾馳着奔來。
趙銘見此,一扯馬韁繩,將戰馬拉到一邊,控住戰馬,那哨騎奔至跟前,翻身下馬,單膝稟報道:「啟稟大帥,前方十五里,有大批朝鮮軍隊佈陣,阻攔我軍去路!」
趙銘聞語眉頭一挑,旁邊部將霍建炎不禁罵道:「這不是死催的麼?他們還敢出城野戰!」
眾多將領都感到驚訝,同時覺得自身受到了侮辱和嘲諷。
林慶之道:「國公,想必是漢城中的親清派,擔心大王為內應,主動開城迎接國公,所以才迫不得已,出城來阻擊國公,妄圖在城外擊敗國公。」
從趙銘了解的情況來看,朝鮮王和城中義理派的大臣,都是親明的。
如果趙銘大軍進抵城下,有朝鮮王和義理派大臣為內應,指不定什麼時候就充做內應,打開城門,而親清